欢迎您进入某某电器有限公司

开丰注册登录站

造洁净厨房 做健康美食

油烟净化一体机批发定制首选服务商

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-123-4567

当前位置: 主页 » 开丰动态

陶渊明:他只是将生活过成了诗的模样

文章出处:网络 人气:发表时间:2023-08-28 08:59



做简单真实的自己,不戚戚于贫贱,不汲汲于富贵。古往今来,也唯有一个陶渊明而已。

——前言

陶渊明,字元亮,又名潜,号“五柳先生”,世称靖节先生,浔阳柴桑人。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、辞赋家。曾做过几年小官,后辞官回家从此归隐田园。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,被称为“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”。





1两种志向,就像两列火车,时常在他心里迎头相撞,让他痛苦不堪。


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曾做过大司马,祖父、父亲也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。但陶渊明的父亲死得早,渊明少年时,家运已衰落,“少而贫苦。”他自述:

“自余为人,逢运之贪。

箪瓢屡罄,絺綌冬陈。”

——《自祭文》


物质生活虽然贫乏,但陶渊明的精神生活却很丰富。他学习儒家《六经》,学习《老子》、《庄子》,“猛志逸四海,鶱翮思远翥”,颇有“佐君立业”的政治抱负。


而另一方面,匡庐山水和田园风景,也使他爱好自然。“少无适俗韵,性本爱丘山。”“不戚戚于贫贱,不汲汲于富贵。”所以,他从小就立下了两大志向。第一个志向:要像曾祖陶侃一样大济苍生。

“忆我少壮时,无乐自欣豫。

猛志逸四海,骞翮思远翥。”

——《杂诗》


第二个志向:要像外公孟嘉一样活得潇洒不羁。渊明在《五柳先生传》中写道:

闲静少言,不慕荣利。好读书,不求甚解;

每有会意,便欣然忘食。

性嗜酒,家贫不能常得。亲旧知其如此,或置酒而招之;造饮辄尽,期在必醉。既醉而退,曾不吝情去留。环堵萧然,不蔽风日;短褐穿结,箪瓢屡空,晏如也。常著文章自娱,颇示己志。


想像曾祖陶侃一样大济苍生的陶渊明,骨子里却流着和外公孟嘉一样的血液——潇洒不羁、本真疏放。这两种志向,就像两列火车,时常在他心里迎头相撞,让他痛苦不堪。





2不为五斗米折腰


古人云: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。用有悖于常理的方式,大逆不道篡位而得到天下者,也必然会以一种惨烈的结局失去天下。作为一个受儒家影响颇深的儒生,陶渊明不会没有听说过孔子的一句话:天下有道则现,无道则隐。


生活在这样的乱世,“归隐”无疑是最好的选择。可是建功立业的理想呢?少年状且厉、抚剑独行游的豪情呢?难道一辈子就守着祖上留下来的这几亩薄田生活吗?陶渊明不甘心,他二十九岁得到一个江州祭酒的位置,虽然官小,但是他觉得他可以吃苦,也可以从最基层一点一点做起。但现实是残酷的。





“如何舍此去,遥遥至西荆”,“日月掷人去,有志不获聘”,

晋代的门阀制度,使得“上品无寒门,下品无世族。”,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“大济于苍生”之志,可是,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,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。加之他性格耿直,清明廉正,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,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,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。


不久便不堪吏职自解归家闲居。以后又先后几次出任小官,不仅无由施展济世抱负,而且于“志意多所耻”。最后一次为官是当彭泽令,在官八十余日,因不堪官场黑暗,“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”辞官归田。十年仕途是尘网,世事与本心相违。







3生活简到极致,趣味在于心中


孔子曰:“君子谋道不谋食。耕也,馁在其中矣。学也,禄在其中矣。”做人,总要守住内心的底线。当灵魂失去庙宇,雨水便会滴在心上。


陶渊明选择了归隐,他迫不及待地坐上了回家的小船,曾经在他心里吵架的两个声音这次合二为一,它清晰而响亮地在耳边呐喊:


回家!回家!!回家!!!

归去来兮辞

归去来兮,田园将芜胡不归?

既自以心为形役,奚惆怅而独悲?

悟已往之不谏,知来者之可追。

实迷途其未远,觉今是而昨非。

舟遥遥以轻飏,风飘飘而吹衣。

问征夫以前路,恨晨光之熹微。


苏东坡对陶潜有很高的评价,陶渊明对苏东坡的影响是很深的。欧阳修评价说:“晋无文章,惟陶渊明《归去来兮辞》一片而已。”




陶渊明归田之后,即在家乡过着躬耕隐居的生活,并亲自参加了农业劳动。亲自撰写《五柳先生传》这一著名的文章,用以明志。这使他改变了鄙视劳动的态度,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劳动的价值;也在与农民的共同劳动和交往中,对他们产生了亲切的感情。

种豆南山下,草盛豆苗稀。

晨兴理荒秽,带月荷锄归。

道狭草木长,夕露沾我衣。

衣沾不足惜,但使愿无违。

——《归园田居》其三


可是陶渊明自以为归隐田园就可以平静的内心,很快被打乱了。

公元420年,刘裕废掉东晋最后一个皇帝,建立宋朝,史称刘宋。至此,两晋时代结束,中国进入了历时169年的南北朝时期。消息传到庐山,陶渊明望着地里的庄稼,久久沉默。他回到草屋里,提笔写下了一首诗,并为这首诗写了一篇长长的序:

晋太元中,武陵人捕鱼为业。

缘溪行,忘路之远近。

忽逢桃花林,夹岸数百步,中无杂树,芳草鲜美,

落英缤纷,渔人甚异之。

复前行,欲穷其林。

林尽水源,便得一山,山有小口,仿佛若有光。

便舍船,从口入……

——(《桃花源记》)



这里没有战争、没有篡位、没有门第,淡然恬适,宁静祥和。这真是一个美好的故事,渔人偶然发现了与世隔绝的桃花源。可是,当离开后的渔人再次想要找到这个世外桃源的时候,他却怎么也找不到了。他不禁怀疑,自己是真的到了桃花源还是做了一个梦?





生活其实就是一个局,当局者迷,旁观者清,任何一个人都会受到他所处时代的影响,在历史面临大的变迁时刻,谁都无法做到波澜不惊。无论在什么样的时代,只有真正拥有大智慧的人,才能看透生死、看透人生。


义熙四年在陶渊明四十四岁时,一场灾祸更使得他全家一贫如洗。这年夏天,诗人笔下洋溢着生活气息的“方宅十余亩,草屋八九间”被一场无情的大火烧光了,全家只好寄居在船上,靠亲朋好友的接济过活。


不过居住在渔船里,终究不是长久之计。陶渊明找从弟陶仲德商议,仲德说:“就在南村重新盖吧。”陶渊明点点头。大家齐心合力,抢在立秋之前盖好了新居,火灾的劫难终于过去了。





4忙时耕种,闲时饮酒,平和闲静、古朴淡远。


在锄完地腰酸背疼的回到家里,悠闲地喝上一壶小酒,然后美美地睡上一觉,这其中的情趣,岂是用语言能表达的?人生若寄,憔悴有时,他一口气又写了二十首《饮酒》:

结庐在人境,而无车马喧。

问君何能尔,心远地自偏。

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。

山气日夕佳,飞鸟相与还。

此中有真意,欲辨已忘言。

——《饮酒》其五


一句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将陶渊明超凡脱俗的心态展现得淋漓尽致。辛弃疾在报国无门、壮志难酬时,把陶渊明引为知己:“须信采菊东篱,高情千载,只有陶彭泽”。给予了陶渊明千古一人的最高评价。





5以品交友

归隐之后,很多人慕名而来与他结交,陶公交友看人品,他自己更是真诚耿直,深情忠厚。“君子赠人以言”。陶渊明将自己对朋友的真情实意,全都写进了诗里。羊松龄出仕之后,渊明写下《赠羊长史并序》恳切忠告:

路若经商山,为我少踌躇。

多谢绮与甪,精爽今何如?

——《赠羊长史并序》


因为真诚耿直,深情忠厚,所以陶渊明更能尊重理解,宽容待人。

周续之与刘程之、陶渊明并称“浔阳三隐”,三人本立志绝不出仕。可刘裕称帝后,周续之却应邀去了建康东城外讲学,这是背信之举。


陶渊明知道后也只是一笑置之。他能明白别人的局限,能理解别人的选择,尽显宽厚之风不论贫富贵贱,不管信佛信道,不管在朝在野,只要能保持正直的品行和清廉的节操,陶渊明都愿意与之交往。





苏轼说:陶渊明欲仕则仕,不以求之为嫌;欲隐则隐,不以去之为高。饥则叩门而乞食;饱则鸡黍以延客。古今贤之,贵其真也。陶渊明一生禀行,正是一个“真”字。不论是与己还是待人,陶渊明始终怀有一份赤子之心,终其一生,未曾改变分毫。





天地常在,人生无常,“变”才是不变的常态。只有让生命回归丰富的宁静,才能笑看这人事变幻、沧海桑田,才会在每一次面临人生选择的时候,倾听内心深处的声音。


公元427年,陶渊明在茅草屋内,带着微笑,安然离去。他的一生,看似平淡,但无比“繁华”。他的一生,看似无功,但无比“伟大”。因为他摆脱了我们无法摆脱的生活魔咒,把自己的生活过成了“诗和远方”。临死之前,他神情平静,嘴里喃喃念着:“纵浪大化中,不喜亦不惧,纵浪大化中,不喜亦不惧……”

返回顶部

平台注册入口